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篮球比赛 篮球比赛

体育锻炼的生理学基础主要反映在_体育锻炼的生理学基础

tamoadmin 2024-08-21 人已围观

简介1.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健康有什么益处?2.运动的三要素是什么3.体育锻炼对强身健体的生理学机制4.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5.体育锻炼通过什么途径抵抗血栓6.2022年山东大学“346体育基础综合”考哪些内容?7.太极拳运动解剖生理学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时,人体功能产生反应与适应规律的一门学科。1、通过学习,首先可以掌握体育锻炼对 人体各功能系统发展的影响和规律, 使其有目的地通过相

1.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健康有什么益处?

2.运动的三要素是什么

3.体育锻炼对强身健体的生理学机制

4.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

5.体育锻炼通过什么途径抵抗血栓

6.2022年山东大学“346体育基础综合”考哪些内容?

7.太极拳运动解剖生理学

体育锻炼的生理学基础主要反映在_体育锻炼的生理学基础

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时,人体功能产生反应与适应规律的一门学科。

1、通过学习,首先可以掌握体育锻炼对 人体各功能系统发展的影响和规律, 使其有目的地通过相应手段来发展与提高人 体各器官和系统的功能能力。

2、其次,可掌握不同年龄、性别的生理特点与体育锻 炼的关系,以便根据其不同的特点,科学地组织锻炼。

3、可学习并掌握评定 人体功能能力的基本方法或手段,使之客观地评价锻炼对增强体质的价值与效 果。

4、运动生理学是体育教育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学习它对人们合 理地从事体育锻炼,或科学地组织运动训练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健康有什么益处?

运动生理学知识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内容如下:

1、合理训练科目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正处于生理逐渐成熟的阶段,此时期的学生往往都是成长在蜜罐当中,缺乏一定的锻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体能来合理规划训练科目和训练强度,让整个教学效果更加科学、健康。

2、规范训练步骤

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运动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运动生理学的特点来不断规范学生训练步骤,做好每个步骤的监督和控制,从而提高的有效性。首先,做好运动前的准备,在之,身体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如果此时直接进入运动状态很有可能造成运动中的伤害。

3、强化训练原理

是一个科学、持续的过程,所以在体有运动过程中。教师还要根据运动生理学的原理来有效的把招和控制学生动作和过程。具体我们可以将简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泛化阶段,此时的身体机能会出现意识的感性化。第二阶段是分化过程阶段,同时也是运动的关键阶段。此时期的身体动作不需要刻意的控制。教师需要对整个进行有效的引导以及各种运动技巧的把握。第三阶段是巩固阶段,主要是各种动作技巧的强化。

4、做好训练保障

众所周知。我们在运动过程中能量的消耗是非常大的。同时在消耗过程中会造成学生身体大量由汗。所以在运动过程中还需要及时给予学生补充能量。例如,可以在食用水中适当添加-些蔗糖或者食盐来补充身体出汗所缺失的糖分、盐分和水分。

值得注意的是,运动后水分会大量消耗,身体肌肉纤维会出现一种强化状态,所以此时期不能大量的饮水。否则会加大肌肉纤维强度。除此之外还要注重给予学生补充足够的维生素和热量,让学生可以这对性的补充营养。

运动的三要素是什么

 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没有健康就一事无成,健康既属于个人,也属于社会。体育锻炼对人体的影响极为深远。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简述 体育运动 对健康的影响,希望你们喜欢。

体育锻炼对健康的影响

 1 体育锻炼对身体生理健康的影响

 人体由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和感觉器官等组成。体育锻炼是由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所完成,同时,体育锻炼又对各器官系统产生良好影响。

 2. 体育锻炼与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是由消化管与消化腺组成。消化系统可把食物转化为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将它送入淋巴和血流,以供身体生长和维持生命用,并将代谢过程中的残渣排出体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对消化系统的机能有良好影响,可使胃肠的蠕动增强,消化液的分泌加多,因而使消化和吸收的能力提高;也能增加人体对食物的欲望和需要量,有利于增强体质。

 3. 体育锻炼与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是指挥整个机体活动的"司令部"。人体的一切活动,其本质都是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都是经过感知、分析、判断、作出反应这个过程来完成的。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和提高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使之思维敏捷,调控身体运动更准确协调;还能有效地消除脑细胞的疲劳,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4.体育锻炼与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又称骨骼肌肉系统,是由骨骼、关节和肌肉构成。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促进骨骼的生长发育。使骨密质增厚,骨变粗,骨面肌肉附着处突起明显,骨小梁的排列根据张力和压力更加整齐有规律,这是由于骨的新陈代谢加强,骨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从而在形态结构上产生良好变化的结果。经常参加科学的体育锻炼,可使人体关节的机能得到提高。关节面骨密质增厚,提高对运动负荷的承受能力;关节面软骨增厚,既加大了关节的稳固性,又提高了关节的运动缓冲能力;关节囊增厚,加固关节;关节囊内层的滑膜层分泌滑液功能提高,减少软骨之间摩擦;关节滑膜囊与滑膜皱襞的形态、结构产生良好变化,避免关节面过大的撞击和摩擦;关节周围肌腱和韧带增粗,加强了关节的稳固性,提高了运动能力。经常参加锻炼可使肌肉体积明显增大,肌肉的工作能力大大提高,肌肉灵活协调、反应迅速、准确有力、耐久高效。还可以消除多余脂肪,防止肥胖症。 2.1.4 体育锻炼与心肺循环系统在人体的各器官系统中,由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系统组成的人体氧运输系统(即心肺系统),对人的健康及生命活动有十分重要作用。人体通过心肺循环系统将氧气和营养物质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人体的各个细胞,同时将其代谢最终产物向体外运输与排出,这是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基础。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人体器官系统的影响有双向效应;一方面,我们要肯定科学体育锻炼对人体器官系统能产生良好影响;另一方面,如果体育锻炼违背了客观规律,也会有害健康。缺少科学性的盲目锻炼,对人体的健康促进作用很小,甚至还可能使锻炼者产生损伤、疲劳等症状,严重损伤身体机能。因此,我们必须在科学原理指导下进行有规律的运动。

 5.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体育锻炼有助于智力的发展和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大脑的开发,使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更加集中,对外刺激的反映更加迅速、准确,还可以提高人的视觉、听觉、感觉、神经传导速度、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促进神经系统功能的增强。体育锻炼有助于情感与情绪的调节和改善。体育锻炼不但可以转移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而且不良情绪可以得到及时的宣泄。体育锻炼有助于坚强意志品质的培养和形成。在体育锻炼中,要不断的克服客观困难和主观困难,在战胜自我的前提下,越是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就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锻炼有助于自我正确观念的确立和人际关系的改善。通过体育锻炼结识更多的朋友,使每个人都融入集体中,为自己成为集体中的一员而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体育锻炼有助于减轻疲劳,消除心理障碍。通过体育锻炼,使自身的心理机能、身体素质得到改善,身心得到一种舒适的感受,减轻疲劳,产生积极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摆脱压抑、悲观等消极情绪,消除心理障碍。

现代健康的新理念

 "机体功能活动正常"就是健康,这是对健康的一种认识。尽管这一健康概念较客观地反映了健康在生理学方面的本质,但是它只是注意到人的生物属性,忽视了人的社会属性,未能涉及人的心理状态,因此,这是不全面的。较确切的健康观念应是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把人的健康与机体的生理、心理状态和对社会的适应三者紧密统一在一起的三位一体的健康观念。

 在健康的三要素中,身体生理健康是基础。它是其他健康要素的发展前提和保证。身体健康首先应身体机能正常,各器官系统功能协调配合,代谢良好。较高水平的生理健康表现为体能良好,体能是一种满足生活需要和有足够的能量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它源于身体的能量物质储备器官,体育锻炼是提高体能的关键途径,增进健康的有效方式。

 心理健康是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健康的全面关注的表现。它是指一个人处于自我感觉良好,并与他人和社会保持和谐的状态。良好的心理健康和体育锻炼密不可分,体育锻炼可以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调节心理平衡,降低紧张的心理。

 社会适应能力是对健康概念的科学延伸,体现了时代发展对人的进一步要求。它是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扮演社会角色的能力。

体育运动的好处

 在生理上:

 1.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 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

 2. 减低 儿童 在成年后患上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机率。

 3.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的最积极、有效的手段之一。

 4.可以减少你过早进入衰老期的危险。

 5.体育锻炼能改善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提高神经系统对人体活动时错综复杂变化的判断能力,并及时做出协调、准确、迅速的反应;使人体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保持肌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心理上:

 1.体育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

 2.体育锻炼能增进身体健康,使疲劳的身体得到积极的休息,使人精力充沛地投入学习、工作;

 3.舒展身心,有助安眠及消除读书带来的压力

 4.体育锻炼可以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5.体育锻炼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

 少年是人一生中身心发育趋向成熟的重要转折时期,这时你会惊异的发现,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出现许多前所未有的变化,并明显的感到,我长大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 文化 素质的提高,?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们要在体育运动中茁壮成长、在运动中保持健美。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 >>>体育运动的训练 方法

体育锻炼对强身健体的生理学机制

运动的三要素:

1、要素一:时间;每次锻炼要按照以下顺序进行:准备活动(5-10分钟)、正式运动(30分钟以上)、调整放松活动(5-10分钟)。中强度下运动的时间在30-60分钟。

2、要素二:强度;以运动中的心律(脉搏)来判 断运动强度,合理的强度可自行用公式推算。推算公式:合理心率=170-年龄。例如,55岁的人,运动时的心率保持在115次/分钟水平为好。

3、要素三:频度;一般每星期锻炼的次数以3-5次为宜。什么是有氧运动 _持续较长时间的、有大肌肉群参与的、中低强度的运动锻炼称为有氧运动。

扩展资料:

运动后注意事项

1、不要立即休息

剧烈运动后身体的血液循环速度会加快,心脏跳动也会加快,这个时候你的身体的各个部分的肌肉也会被运动开,但是如果你立即停止运动,那很容易造成胸闷、头晕、气短甚至是休克的现象,所以建议大家做完剧烈运动后做一些简单的不剧烈的小运动,待你的心跳平稳以后再停下来休息。

2、不要马上吃甜食

英国生理学家安娜-弗思和约翰-哈丁研究就表明了,空腹吃甜食就会有损于人体内各种蛋白质的吸收。他们就经常把各种蛋白质放在含糖高的溶液中,这样就会发现糖会慢慢的和蛋白质相结合,以此就会改变蛋白质分子结构,让蛋白质营养价值就会下降。

百度百科-运动

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运动生理学)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

A 增强骨质,引起肌肉对骨骼的牵拉和重力作用,使骨骼不仅在形态方面产生了变化,而且使骨骼的机械性能也得到提高。

B 提高肌肉力量,使肌纤维增粗,肌肉体积增大。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能力,表现在肌肉反应速度,准确性和协调性都有提高。

C 加强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范围,增加关节的灵活性,增加关节面软骨和骨密度的厚度,增强关节的抗负荷能力。总之,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体活动能力,促进运动系统机能提高。

中长跑是体育运动中速度,耐力型的运动项目。中长跑能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能发展耐力素质,增强体质,培养坚毅、顽强的意志。中长跑还有预防、治疗某些慢性疾病以及延年益寿的作用。

体育锻炼应遵循的原则:

A 自觉性原则。体育锻炼的参加者必须抱有明确的健身目标,自觉地从事体育锻炼。

B 全面性原则。体育锻炼必须追求身心的和谐发展,以延缓衰老。

C 经常性原则。体育锻炼必须持之以恒,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D 适量性原则。体育锻炼要有恰当的生理负荷。适量是相对的,是在渐进的基础上有节奏得进行。

E 针对性原则。体育锻炼必须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付诸实践。

F 渐进性原则。体育锻炼必须按人体自然发展,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踏步不前,要逐步积累锻炼的效果。

体育锻炼对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有巨大的积极作用:

A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血管系统的作用,使心脏的功能加强。

B 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呼吸系统的作用,增强肺功能。

C 可以增强神经系统的作用,使神经活动的平衡性和灵活性得到提高。适度的运动可使原来兴奋的神经细胞抑制得到完全,休息的更充分,到工作时就能提高工作效率。

D 经常体育锻炼能使肌肉和骨骼得到更多营养,关节更灵活,也可使体脂肪减少。

E 可以促进新陈代谢,使人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F 经常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减少感冒等疾病。

G 可缓解内心的紧张情绪,使身心张弛适度,始终保持在一种比较稳定积极的状态中。

H 对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I 体育锻炼对治疗心理疾病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体育锻炼通过什么途径抵抗血栓

有规律的运动训练,可以改善心血管系统机能,使心率减缓,心脏收缩力增强。体育锻炼影响血管的结构,改变血管在器官内的分布,能反射性地引起冠状动脉扩张,心肌毛细血管数量增加。

其中,保持冠状动脉血流畅通可更好的供给心肌所需营养,减少心脏病发率。而毛细血管数量增加促使身体大量贮备着的毛细血管开放,可显著降低血脂血压,徐缓脉搏。

一、运动时心血管系统的反应

1、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变化:肌肉运动时循环系统的适应性变化就是提高心输出量以增加血流供应,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增加与运动量或耗氧量成正比。?

2、肌肉运动时各器官血液量的变化:运动时各器官的血流量将进行重新分配。其结果是使心脏和进行运动的肌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不参与运动的骨骼肌及内脏的血流量减少。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以增强皮肤散热。

3、肌肉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运动时的动脉血压水平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两者变化之间的关系。

在有较多肌肉参与运动的情况下,肌肉血管舒张对外周阻力的影响大于其他不活动器官血管收缩的代偿作用,故总的外周阻力仍有降低,表现为动脉舒张压降低。另一方面,由于心输出量显著增加,故收缩压升高。

二、长期运动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良性影响

1、窦性心动徐缓: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可使静息心率减慢。某些优秀的耐力项目运动员静息心率可低至40~60次/分,这种现象称为窦性心动徐缓。窦性心动徐缓是经过长期训练后心功能改善的良好反应。

2、运动性心脏增大:研究发现,健身锻炼或运动训练可使心脏增大。运动性增大的心脏,外形丰实,收缩力强,心力贮备高。运动性心脏增大是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适应。?

运动性心脏增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运动专项特异性。经常进行耐力性练习的人,其心脏增大是以心室腔增大为主。经常进行力量性练习的人,其适应表现在心肌增厚。?

3、心血管机能改善:

有训练者在进行定量工作时,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大、恢复快。在安静和运动时均表现为能量的“节省化”。

扩展资料:

人体的机能和形态是密切联系的,因此学习运动生理学不但要从人体生理学入手,还需要掌握人体解剖学、生物化学、运动力学、运动医学等基本知识;只有和这些相关学科相互配合,进行综合、系统研究,才能达到更好的研究效果。

运动生理学的研究始于十九世纪末。意大利的A。莫索于1892年发表了有关肌肉收缩的理论。随后,法国的F。拉格朗热于1889年出版了《不同年龄人身体锻炼的生理学》。

此外,英国的F。A。班布里奇和A。V。希尔等人的研究和著作都为运动生理学奠定了基础。其中,尤以A。V希尔所进行的系统研究贡献最大。

美国的P。V卡波维奇、瑞典的P。O。阿斯特兰德、苏联的A。H克列斯托夫尼科夫、H。B。济姆金、B。C。法尔费利、H。H,亚科夫列夫和日本的猪饲道夫等人的研究工作,都为运动生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生理工作者程瀚章、蔡翘等人曾先后编著过《运动生理学》。1951年,赵敏学编著了《实用运动生理学》。

2022年山东大学“346体育基础综合”考哪些内容?

第一节 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与原则

一 、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

体育应该是一个确有实效,而又能不断提高的实践活动;体育锻炼则应是人们所进行的、有效的、合理的身体活动。而要使这种身体活动有效和合理,就必须遵循一定的依据,这种依据就是所谓的体育锻炼的原理。因此可以说,体育锻炼原理并没有概念上的意义,它只是从体育锻炼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具有原则意义的理论。这种理论是多方面的,以下主要的几点做一简要的介绍。

(一) 刺激与适应性的改变和增强

体育锻炼实际上就是对身体施加的一种运动刺激。在运动的刺激下,引起了机体的多种反应,并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与时间的延续、负荷量与强度的增长,使人体在形态、机能、素质、体能等方面,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和增强。原则上讲,有了这种刺激,人体才可能产生这些变化;没有这种刺激,人体就不可能产生这些变化。

(二) 运动疲劳与疲劳恢复

体育锻炼的过程就是:运动——疲劳——休息——恢复。有人讲“没有疲劳,就没有锻炼”,这话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运动中只有出现疲劳,才可能通过休息,使体力得以恢复,并进而提高身体对疲劳的耐受力。例如,在长跑锻炼中,一个人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跑一千多米就感到体力不支,而他通过一个时期的锻炼,能跑两三千米仍不感到十分疲劳。可见,人的体力及各种运动能力,必须通过运动所产生的疲劳锻炼才能得以增强和提高。所以,我们不应害怕疲劳,担心自己的体力会用完。我们应该明白,这种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中叫做“超量恢复”。所谓超量恢复,是指人体通过一定量与强度的运动刺激,使机体出现疲劳,而在休息之后,机体的代谢能力与体力状况,可以恢复到比运动前更高的水平之上。人的各种运动素质与体能,就是在这种“超量恢复”的多次出现与重复中提高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我们应有意识地运动这一规律,以增强锻炼的效果。

(三) 能量消耗与营养补充

运动必然要消耗体内更多的能量物质。因此,运动后就必须注意营养物质的补充。这样才能使体内的机能代谢逐步提高到新的水平上。这不仅能够加强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而且可使体质的增强得到充分的物质保障。

(四) 用进废退

人的各种运动能力,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生理机能,无一不遵循着“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就拿我们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中都有的“前滚翻”动作来说,其实这是还不会走路的幼儿在床上很容易做出的动作。然而,在大学的体育课上,却有学生做不出这一简单动作,而有的学生却能很快地学会头手翻、前手翻,甚至更为复杂的动作。这不能不使我们吃惊地看到,人的各种原本就有的运动能力,是能够在不使用、不锻炼中渐渐消退的;而这些能力又能在经常的锻炼中得到惊人的提高和发展。这就是游泳运动员的肺活量为什么会比一般人大得多、球类运动员的反应比一般人快得多,体操运动员又能做出令人叹为观止的难新动作的最基本道理。人们常讲:“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是颇有哲理性和科学性的。

二 、 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体育锻炼的原则主要是体育锻炼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体育练习者从事体育锻炼实践,达到理想效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只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体育锻炼的原理,才能使体育锻炼获得最佳效果。

(一) 自觉性原则

自觉性的原则是体育锻炼者应有明确的锻炼目的,要有“善其身者无过于体育”的思想认识,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也就是说,要想收到体育锻炼的预期效果,必须以主动积极的态度,自觉地坚持锻炼才行。

贯彻自觉性的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做到自觉锻炼,首先必须明确锻炼目的。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生都应遵照“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将来更好地为四个现代化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多做贡献。一个人只有树立起这一远大目标,才能使体育锻炼更具有长久的动力和自觉性。另外,参加体育锻炼更多的是带有直接目的和动机的。例如:为了丰富文化生活、调节情绪、活泼身心、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等,或是为增进健康,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造就一个健美的形体,以及防病治病等。不管带着哪种目的和需求,主要是有目的地去锻炼,这种锻炼就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

2、应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特点和作用。体育锻炼的内容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较喜爱的运动项目和形式,并有意识地培养锻炼的兴趣。当一个人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之后,他进行锻炼的情绪才是高涨的,感受才是积极的。但是,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是不够的,而是应从兴趣入门,逐渐形成一种自觉行动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要使锻炼更具自觉性,还应经常检验锻炼的效果。如定期测试一下身体素质、形态,某些生理机能指标和运动成绩等方面的增长、变化及提高情况,也可用饮食、睡眠、精神状态以及学习时的注意力等情况的对比来检验锻炼的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检查锻炼方法是否得当有效,而且,还可以看到锻炼的成效,从而使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信心进一步增强,自觉性更加提高。

(二) 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等,必须根据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和生理机能的负荷规律,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地逐步进行。在体育锻炼中,最忌急于求成,想“一口吃个胖子”,只能事与愿违,甚至还会造成伤害事故或给身体带来某些生理损伤。因此,进行体育锻炼时,学习动作要由易到难,运动量由小到大,运动强度(刺激强度)应由弱到强。同时,还应根据年龄、性别、身体素质水平,因人而异地安排练习的内容,这样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

(三)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身体锻炼应全面发展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活动能力,追求身心的和谐发展。

体育锻炼,不仅应包括不同身体部位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应该包括多种项目和不同性质的活动,进行全面锻炼。身体各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身体某一方面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发展,而全面发展,就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目前,大学生年龄多处在17~23岁之间,为身体发育逐渐成熟的阶段,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在体育锻炼中贯彻全面性原则尤为重要。

从体育项目对人体锻炼的作用来看,也是有所侧重的。如短跑主要是发展速度。投掷、举重主要是发展力量,长跑则侧重于发展耐力,球类则以发展灵敏性协调性为主。所以进行全面锻炼就能使身体素质获得全面发展,使其能更快地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体质。

(四) 经常性原则

经常性的原则是指身体锻炼必须持之以恒,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体育锻炼也是这样。运动技术的形成和提高,人体各组织系统机能的改善,是肌肉活动反复多次强化的结果。锻炼不经常,后一次锻炼时,前次锻炼的痕迹已经消失,失去了累积性的影响作用,因此效果也就很小,甚至不起作用。同时,运动技能的形成,人体结构、机能的改善,身体素质提高,都受着生物界“用进废退”规律的制约。不经常锻炼,对已取得的效果也会逐渐消退。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所提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上述锻炼身体应遵循的几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只有科学地、有目的地、全面地贯彻这些原则,才能不断增强体质,取得预期效果。

第二节 体育锻炼的内容及其选择

一 、体育锻炼的内容与形式

体育锻炼的内容极为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在学校,我们可将内容分为: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与实施《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体育竞技(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传统保健体育(如武术、气功等)和体育(如登山、郊游、、垂钓等)以及各种健身操、健美、体育舞蹈等。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有: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等。

二 、体育锻炼内容的选择

科学地选择体育锻炼的内容,是获得体育锻炼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

(一) 体育锻炼内容的选择应根据个人的身体特点、兴趣及需要

人的个体差异很大,在选择锻炼内容时要考虑年龄、性别、身体条件、运动基础、健康状况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需求等情况。确定锻炼的目的是为健身健美还是提高运动水平;是为了、医疗还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然后选择那些适合于自己的运动项目与形式进行锻炼。

(二) 体育锻炼的内容应实用方便

进行体育锻炼自然要考虑锻炼的全面性,通过锻炼力求使身体的各个部位(上下肢、躯干)、内脏器官、身体素质获得全面发展。同时,也应考虑实际条件,因时、因地进行一些实效性强而又简便易行的锻炼内容与形式。所谓因时制宜,就是要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合理安排些适宜的运动项目;所谓因地制宜,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设备、器材等。

第三节 体育锻炼的方法与锻炼

一 、体育锻炼的方法

体育锻炼的方法很多,这里仅将常用的几种方法介绍如下:

(一) 发展身体素质的方法

它是最基本和常用的练习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促进内脏器官的功能,增强体质。

身体素质练习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性的练习。其中力量、速度、耐力尤为重要,现做简要介绍:

1. 1. 1. 发展力量的因素及发展力量的方法

(1)负荷。实践证明,开始练习时以身体最大负荷的60%~70%进行练习,增长力量效果最好,随着练习水平的提高,负荷量应不断增加。

(2)动作速度。在力量练习中,动作速度不同,练习效果也不同。如投掷需要爆发力,短跑需要快速力量,它取决于肌肉收缩的力量与速度。这就宜用较少的负荷做快速的运动。

(3)训练间隔。开始训练时以隔日训练为好。实践证明,隔日训练的力量增长为77%,而每日进行力量训练增长只有47%。每次练习间隔以3~5分钟为宜。

发展力量的内容(手段)很多,常见的有投掷重物、举重、引体向上、双臂屈伸、俯卧撑、跳跃、负重下蹲、负重跳等。

2. 2. 2. 发展速度的方法

(1) 提高步频。主要是通过加快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的转换速度来提高的。

(2) 增加髋关节柔韧性和腿部力量的训练来加大步幅。

其练习内容有高抬腿跑、小步跑、加速跑、跨步跑、后踢跑、折返跑、斜坡跑等。

3. 3. 3. 发展耐力的方法

进行耐力练习应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1)心、血管的负荷量。为了提高耐力,使身体处于较长时间的运动状态下而不产生疲劳,首先应提高心、血管的机能,赋予心、血管系统一定的负荷和持续时间。在体育锻炼中应使负荷量达到心、血管系统最大功能的70%,并要求至少持续5分钟。

(2)运动时应有一定的间隔时间。每次负荷之间的间歇时间,一般是以脉搏频率恢复到120~130次/分,再进行下次负荷练习为宜(通常需要3~4分钟)。

(3)动作速率,即跑的速度。一般说进行中速运动或者是匀速跑步而脉搏保持在150次/分的训练对耐力的增长较为有效。

其练习内容有定时跑、折返跑、中长距离跑、马拉松跑、越野跑和爬山等。

4. 发展灵敏的方法

(1)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即通过信号刺激的训练提高大脑皮层的反应能力。

(2)增加力量素质。肌肉力量强大可使动作迅速、灵敏。

(3)熟练地掌握运动技能。消除动作的紧张和僵硬,达到动作灵敏而协调、精确、省力。

发展灵敏素质应用多种方法练习。常言道:“熟能生巧”。动作技能掌握得愈多、愈熟练、就愈灵敏。体操、技巧、各种球类活动、游戏以及一些专门性练习,都是发展灵敏素质的有效手段。

(二) 民族形式的锻炼方法

民族形式体育是指具有民族传统和民族特点的体育项目,如我国的武术、气功等。

1.武术。武术运动不受场地、器材、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运动量可大可小,内容丰富多彩,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它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套路特色各有不同,有较大的锻炼价值,适合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进行锻炼,深受群众喜爱。

初学武术,应从基本功入手,学会一些简单的套路,边学套路边练基本功,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再学较复杂的套路和器械,然后再学些对练。这样就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逐步提高和巩固武术的运动技术水平。

2.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合乎生理规律的柔和、缓慢而轻灵的拳术,它不仅在我国流传甚广,在国外也广为传播。现已成为人们增进健康、防病、治病的医疗体育之一。

太极拳动作圆活协调,连绵不断,前后贯通,上下相连,虚实分明,重心稳定,意识引导动作,呼吸自然。久练之后,全身血液畅通,身心舒畅,精神焕发,所以特别适合老年人、体弱和患有慢性疾病者锻炼。

3.气功。气功是我国医学宝库的珍贵遗产,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医疗保健体育。

气功是通过练习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对身体进行自我锻炼的一种良好方法,是一种有效的“生理学预防疾病”的措施。任何一种气功的锻炼方法,都是从调身(调整身体形态)、调息(呼吸)、调心(神经状态)入手。长期坚持气功的练习,可以促进大脑皮质抑制的保护作用和低代谢生理状态的保护作用,提高调整身体的异常反应,改善生理机能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加对腹腔的“”作用。

(三) 利用自然因素锻炼身体的方法

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千变万化的。人们为了生活和生存,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也是很强的。同时,自然界也包括着许多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的因素。也就是说,人体不仅要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且还应该利用各种自然条件进行锻炼,以进一步提高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

1. 日光、空气、水对锻炼身体的作用

日光、空气、水等自然条件,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如日光,对机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紫外线具有杀菌、抗佝偻病等作用,又能提高皮肤抵抗力和关节的活动性。红外线能起温热作用,提高新陈代谢、改善组织营养等。又如气温、湿度、气流对皮肤的刺激,特别是低温的刺激,通过神经的发射作用,改善体温调节系统,促进血液循环。特别是空气中的阴离子,对人体神经系统、血液循环、呼吸及内分泌活动等,都能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因为机体对外界环境具有巨大的适应性,变化了的环境条件作用于机体,大脑皮层立刻进行调节,使机体适应变化了的外界环境,保持机体与环境在新的条件下的平衡。新的刺激,又形成新的反射,从而进一步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

日光、空气、水在我们生活中接触机会很多,由于城市中阳离子含量高,阴离子含量少,加之“三废”的污染,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应该多组织一些野外活动。

水浴,主要是利用水的温度、机械力和化学作用来锻炼身体。水浴可以分为冷水浴、温水浴和热水浴。温水浴能起降低神经的兴奋性、减弱肌肉张力、扩张皮层血管等作用,能加速消除疲劳。尤其是热水浴效果会更加明显。冷水浴对健康更为有益,特别是对增强心脏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效果显著,还有促进消化系统的功能和改善体温调节的机能。另外冷水浴不仅能提高新陈代谢机能、洁健皮肤、增强体质,而且,能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和锻炼意志,为适应低温严寒的自然环境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 冷水浴锻炼方法

冷水浴锻炼应从夏天开始,每周至少练习两次以上,时间以早晨为好,坚持经常锻炼如下:

(1)冷水洗脸与洗足。初练冷水浴,可以从冷水洗脸与洗脚开始,特别是洗脚,应泡在水中一至数分钟,用以提高对冷刺激的适应能力。每天最好晨起用冷水洗脸,睡前用冷水洗脚,洗后擦干。

(2)冷水擦身。冷水擦身伴随动作,对初练者更为适宜。在擦身过程中,要不断地把毛巾在冷水中浸泡拧干再擦,擦身可作为淋浴、浸浴、冬泳的过渡。也可单练擦浴,每天最好睡前进行。

(3)淋浴与冲洗。淋浴冲的水温,开始不要过低,在锻炼过程中可逐步降低,最后用冷水冲洗。冲洗前先用冷水拍打胸部,再淋上肢,然后从头向全身冲淋,时间不要超过一分钟。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再逐步延长时间,每天早晚均可进行。从夏秋开始,浴后用干毛巾擦遍全身。

(4)浸浴。浸浴在室内外均可进行。浸浴前先用冷水拍胸,浸水后用毛巾不断摩擦全身,特别是胸腹部要用力擦。浸泡时间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以不出现寒颤为度。浴后用干毛巾擦腰、肩、膝关节部位,擦到发热为止。

(5)冬泳。冬泳在天然水域进行。是日光、空气、水的综合利用,也是冷水浴锻炼的最好形式。下水后不能停止活动,可以进行一定强度的游泳活动,然后再在水中擦摩全身。冬泳的时间应根据个人锻炼的基础而定,以不出现寒颤为标准。由于冬泳能量消耗大,每天进行时间不宜过长,并适当控制运动量。出水后应迅速擦干擦热全身,并立即穿衣。

3.冷水浴注意事项

(1)浴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使身体发热;浴后要适当做整理活动,以使尽快恢复温暖感觉。

(2)各种形式的冷水浴,都应从温暖季节开始,一经开始就要坚持,以免减弱效果。淋浴、浸浴、冬泳如因故中断,重新开始时,最好经过一个时期的擦浴后再继续进行。

(3)饭前饭后1小时内,不宜进行冷水浴,否则,将会影响消化。

(4)剧烈运动和劳动后,体温较高,不宜立刻进行冷水浴,要适当休息后再进行。

(5)冷水浴虽然对某些慢有治疗作用,但必须征求医生意见。如有发烧、急性或亚急性疾病,严重的心脏病,严重的肺结核等病症,都不宜进行冷水浴。

(四) 跑步健身法

1.跑步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学生来讲,是发展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促进运动器官和内脏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对中老年人来说,跑步也是增强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延年益寿、强身祛病的最好方法。

跑步可以锻炼心脏,保护心脏,预防冠心病。据观察,长期练习跑步的人,心肌的代谢比较正常,能保证有足够的血液供给心肌,不易发生缺血性心脏病。

跑步可以活血去淤,改善循环,防止下肢静脉淤血和盆腔腹腔淤血,从而预防痔疮和血栓性静脉炎。

跑步还能促进代谢,控制体重,预防肥胖症。

2.跑步的方法

开始练习跑步的体弱者,可先进行短距离慢跑。从50米开始,逐渐增至100米、200米以至更多。速度一般为30~40秒钟跑100米。体力稍好的可进行长跑,距离从1000米开始,适应后再逐步增加距离,一般可增至3000~~~5000米,速度为6~~8分钟跑完1000米。

跑步最好早晨进行。运动量要根据跑时每分钟最高脉搏数来掌握。

太极拳运动解剖生理学

山东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学科齐全、实力雄厚、特色鲜明的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2017年顺利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山东大学既是985工程也是211工程,那么作为全国前30名的顶尖强校,2022年山东大学“346体育基础综合”考哪些内容呢?一起来看看吧。

●、山东大学学校简介

山东大学前身是1901年创办的山东大学堂,被誉为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起源性大学。其医学学科起源于1864年,开启近代中国高等医学教育之先河。从诞生起,学校先后历经了山东大学堂、国立青岛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大学以及由原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三校合并组建的新山东大学等几个历史发展时期。120年来,山东大学始终秉承“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办学宗旨,深入践行“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精神,踔厉奋发,薪火相传,积淀形成了“崇实求新”的校风,培养了60余万各类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46体育基础综合”考试性质、考查目标、考查内容等等

一、考试目的

全面掌握本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运用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的专业知识,分析、论证以及解决体育及相关领域中的实际问题。

二、考试要求

体育基础综合考试涵盖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三门基础课程。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体育概论、学校体育学、运动生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科学研究和经营管理等体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

三、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体育概论

0、引论

1.体育概论的历史发展概况。

2.体育概论的研究对象、特点及其学科定位。

3.学习体育概论的目的和意义。

一、体育概念

1.体育概念发展演变的历史条件和过程。

2.体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3.体育概念的定义与分类。

4.运用逻辑学的法则给体育概念下定义。

5.分析和评价我国现有的体育概念。

6.运用体育概念的相关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

二、体育功能

1.体育功能的概念。

2.体育的基础功能与扩展功能。

3.体育功能与体育本质之间的关系。

4.体育的健身功能。

5.体育的教育功能。

6.体育的功能。

7.在现代社会中,体育的经济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8.体育与政治的关系。体育的政治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体育目的

1.我国体育目的的依据。

2.体育目的和目标的基本概念。

3.体育目的和体育目标二者之间的关系。

4.实现我国体育目的的途径和要求。

5.结合专业特点,分析我国体育目的和目标在不同体育领域的要求。

6.区分实现体育目的与目标的不同途径。

7.在体育实践中通过不同的体育途径实现体育目的和目标。

8.实现我国的体育目的和目标的基本要求以及落实各项要求的具体内容。

四、体育过程

1.体育过程的构成要素。

2.结合自身体育学习经历,分析实现从体育参与者到体育指导者的转变。

3.体育过程的基本特征。

4.体育过程的主要类型。比较不同类型体育过程中体育参与者、体育指导者及体育媒介的异同。

5.不同类型体育过程的内涵、特点和内容的异同。

6.结合自身所学专业,设计基于某一体育目标的体育过程内容。

7.体育过程控制的原则、途径和类型。

8.结合体育过程控制的原则、途径和要求,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

9.体育活动具有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利条件,在体育过程中实现健身育人或竞技育人的目标。

五、体育手段

1.体育手段的概念。

2.体育手段的分类及其应用?

3.体育手段与体育目的的关系。

4.从体育手段的角度,身体运动具有的内涵和外延。

5.运动技术含义和技术结构。

6.构成体育运动技术的各要素在体育实践中的意义、形式和特点。

7.体育运动项目的意义和分类。

8.体育手段、途径和过程与体育目的的关系。

六、体育科学

1.体育科学的定义。

2.现代体育科学的发展趋势。

3.体育科学的生物学视角、人文学视角和社会学视角。

4.体育科学体系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5.体育科学是一门综合科学。

6.体育科学体系分类坚持的思想和原则。

7.体育科学体系的具体结构内容。

8.体育科学与体育的区别,在认识体育科学客观对象和世界体育存在形式的基础上,对体育科学进行学科分类。

七、体育文化

1.体育文化的含义、构成与分类,关于体育文化的整体性认识。

2.在全面把握中西方体育文化的特征基础上,比较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差异。

3.奥林匹克精神文化。

4.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5.传播体育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实践能力。

八、体育体制

1.体育体制的概念及其构成。

2.体育体制的特点和作用。

3.国外体育体制的概况及对我国的启示。

4.体育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艰巨性。

5.我国的体育体制与英美等国的不同。

6.“举国体制”的历史评价。

7.校园足球的意义。

九、体育发展趋势

1.体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2.终身体育的内涵及终身体育的发展趋势。

3.体育在人的可持续发展中的各类作用。

4.未来体育的发展趋势。

5.体育与人的现代化两者之间的关系。

6.从某些重要社会现象(如老龄化)的角度分析体育的发展趋势。

第二部分学校体育学

一、学校体育的历史沿革与思想演变

1.现代学校体育的形成

2.中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二、学校体育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1.学校体育与学生身体发展

2.学校体育与学生心理发展

3.学校体育与学生的社会适应

4.学校体育与学生动作发展

三、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1.学校体育的结构与作用

2.我国学校体育目的与目标

3.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四、学校体育的制度与组织管理

1.我国现行学校体育制度与法规

2.我国学校体育的组织与管理

五、体育课程编制与实施

1.体育课程的特点

2.体育课程的学科基础

3.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制定

4.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

六、体育教学的特点、目标与内容

1.体育教学的本质与特征

2.体育教学(学习)目标

3.体育教学内容

七、体育教学方法与组织

1.体育教学方法

2.体育教学组织管理

八、体育教学设计

3.体育教学设计概述

4.体育教学设计的过程及要素

5.体育教学的设计

九、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与教学评价

1.体育与健康学习评价

2.体育教师教学评价

十、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1.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与分类

2.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开发与利用

3.体育场地设施的开发与利用

4.人力的利用与开发

十一、体育课教学

1.体育与健康课的类型与结构

2.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与运动负荷

3.体育课的准备与分析

十二、课外体育活动

1.课外体育活动的性质与特点

2.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

3.课外体育活动的实施

十三、学校课余体育训练

1.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性质与特点

2.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组织形式

3.学校课余体育训练的实施

十四、学校课余体育竞赛

1.课余体育竞赛的特点

2.课余体育竞赛的组织形式

3.学校课余体育竞赛的实施

十五、体育教师

1.体育教师的特征

2.体育教师的工作与研究

十六、体育教师的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

1.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科学习

2.体育教育专业的见习与实习

3.体育教师的在职培训

4.体育教师的终身学习

第三部分运动生理学

一、绪论

1.运动生理学概述

2.生命活动基本特征

3.机体内环境与稳态

4.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调节

5.反馈与前馈

二、肌肉活动

1.细胞生物电现象

2.肌肉收缩原理

3.肌肉收缩的形式与力学特征

4.肌纤维类型与运动能力

5.肌电图

三、能量代谢

1.人体能量的供给

2.人体能量代谢的测定

3.运动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四、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1.组成神经系统的细胞及其一般功能

2.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

3.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4.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五、内分泌调节

1.内分泌与激素

2.主要内分泌腺的功能

3.运动与内分泌功能

六、免疫与运动

1.免疫学基础

2.运动与免疫

七、血液与运动

1.血液的组成与特性

2.血液的功能

3.运动对血液成分的影响

八、呼吸与运动

1.肺通气

2.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3.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4.呼吸运动调节

九、血液循环与运动

1.心脏生理

2.血管生理

3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4.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十、消化、吸收与排泄

1.消化与吸收

2.排泄

十一、身体素质

1.力量素质

2.速度素质

3.无氧耐力素质

4.有氧耐力素质

5.平衡、灵敏、柔韧与协调素质

6.身体素质训练的几种新方法

十二、运动与身体机能变化

1.赛前状态与准备活动

2.进入工作状态与稳定状态

3.运动性疲劳

4.恢复过程

5.脱训与尖峰状态训练

十三、运动技能的形成

1.运动技能的生理学基础

2.运动技能形成的过程

3.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

十四、年龄、性别与运动

1.儿童少年与运动

2.女性与运动

3.老年人与体育锻炼

十五、肥胖、体重控制与运动处方

1.身体成分概述

2.肥胖与体重控制

3.运动处方

十六、环境与运动

1.冷热环境与运动

2.水环境与运动

3.高原环境与运动

4.大气环境与运动

5.生物节律与运动

考研政策不清晰?同等学力在职申硕有困惑?院校专业不好选?点击底部,有专业老师为你答疑解惑,211/985名校研究生硕士/博士开放网申报名中:s://.87dh/yjs2/

 太极拳的创编结合了多家门派学问,中医原理是太极拳的哲学理论基础。当今人们习练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增强免疫功能,太极拳养生是未来发展必不可少的运动,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运动解剖生理学。欢迎阅读!

 太极拳运动解剖生理学

 练习太极拳能打通身体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更顺畅,血液畅通则可以预防百病,因此,太极拳被很多人接受。

 太极拳归属于传统武术。中国传统武术博大精深,种类繁多,以提高人体整体机能的和谐统一,并发挥超常机能为追求目标。

 而现代体育的目标则是通过运动训练,使身体或器械移动的速度更快、高度更高、距离更远。两者的目标虽有不同,但作为体育运动对人体来说都是一种复杂的刺激,这不仅体现在活动形式的多样性上,练习强度、频度的多变性上,而且也体现在对机体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激素水平和血液循环等方面影响的复杂性上。

 究其运动技能形成的机制来讲,则是一种复杂的、链锁的、本体感受性的运动性条件反射。传统武术一直凭借前辈的经验拳论而研究继承,解剖生理学基础相对薄弱,不利于科学深入地研究。今天,我们围绕这个问题,就其有关解剖生理学基础理论知识作如下交流,以期达到了解、普及之目的,更好地为传统功夫研究者提供基础理论支持。

 太极拳的运动规律符合生理变化规律,太极拳与人体经络是相通的,练习太极拳能达到良好的养生功效。

 一、基本面和基本轴

 躯体运动是一种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枢纽、骨骼肌收缩为动力的随意运动。

 标准解剖姿势和三个基本面、三个基本轴, 也就是说,运动环节是在肌力牵拉下围绕着关节轴在某一面内进行骨杠杆运动的。

 1.基本面

 矢状面沿前后方向将人体垂直分为左右两部分的平面。

 额状面沿左右方向将人体垂直分为前后两部分的平面。

 水平面沿于地面平行方向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分的平面。

 2.基本轴

 矢状轴呈前后方向,并与额状面垂直的轴。

 额状轴呈左右方向,并与矢状面垂直的轴。

 垂直轴呈上下方向,并与水平面垂直的轴。

 提示

 (1)人体大部分关节的运动都属于转动性质,但由于关节面的形态通常不是规则几何形,因而在关节运动时往往不止一个转动轴,而是有许多瞬间相互更替的转动轴,即?中间轴?。具有两个基本轴以上的关节运动同时具有中间轴。

 (2)运动生物力学中提到的关节轴,一般不是指准确的几何轴,而是指运动的自由度。

 太极拳以?圆运动?为其特点之一。这种圆运动是在立体空间而不是在平面上进行的运动。譬如,推手时,双方的粘着点,不断旋转,在躯干的带动下,绕着三个互相垂直的基本轴做旋转运动,它是平动与转动相结合的空间螺旋运动。充分体现出太极拳以?触之则旋转自如?的运劲特征。

 再如,洪式太极拳手法中的?划圈?动作,也无不蕴藏着公转与自转中的轴运动。?划圈?就像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手运行的轨迹是公转;同时,手与小臂在轨道上运行时还要顺逆方向不停地旋转,这种旋转好比地球的自转。可见,?划圈?动作是上肢环节围绕相应关节基本轴的复合轴运动。

 二、肌肉工作的协调机制

 关节运动链的协调运动是由参与运动的骨骼肌交替收缩与放松来完成的。对抗肌的放松能力和使原动肌在紧张之后及时转为放松的神经灵活性是协调性的关键。所谓协调就是该收缩的肌肉收缩,该放松的肌肉放松。

 1.肌肉工作间的协作关系

 人体的运动即使是简单的运动,也都是由许多肌肉共同参与、互相协作才能完成。根据肌肉在完成动作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可把它们分为。

 原动肌主动收缩发力直接完成动作的肌群。

 对抗肌位于原动肌对侧,并适当放松和拉长的肌群。

 固定肌固定原动肌定点骨的肌群。 中和肌:抵消原动肌无关功能的肌群。

 2.肌肉活动的神经支配

 支配肌肉活动的传导系分为锥体系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管理骨骼肌随意运动以外的运动。

 肌肉活动的神经支配原理告诉我们,肌肉的收缩与放松是在大脑皮层的支配下进行的,当原动肌收缩用力时,对抗肌即应处于放松状态;肌肉一次收缩结束后,在下次收缩前应有一个放松过程。

 3.练太极拳对肌肉放松的作用

 (1)改善动作的协调性

 运动过程中的有关刺激会使人产生较重的心理负荷,必须让心理不断有放松调节的机会,才能更好地调控肌肉运动。对初学者来说,肌肉放松能提高肌肉、关节的灵活性和柔韧性,使动作轻松自如,具有良好的节奏感,从而加快动作的学习过程。

 (2)增长肌肉力量,促进肌肉发展

 肌肉力量来源于完成动作时各肌群收缩的合力,各肌群之间的协调性如何则是影响肌力的主要因素。对抗肌不能放松,原动肌的力量就会被对抗肌抵消一部分甚至全部。若肌肉只是一味地紧张收缩,不能很好地放松舒张,则对肌肉的刺激就不易达到较深层次,也就不能有效发挥人体的运动潜能。

 (3)减缓疲劳,避免运动损伤

 紧张收缩的肌肉压迫肌肉中的血管,影响血液流动。肌肉一旦放松,则会大大改善血液循环条件,使血液流动比肌紧张时提高十倍多,降低血乳酸含量,对减缓疲劳和避免运动损伤有重要作用。太极理法,高居当世;出神入化,理精法密。

 练太极拳对生理上的改变

 太极拳能改善人体的神经系统、内脏器官、骨骼肌肉系统等方面的功能。太极拳在练习上要求身正、体松、心静,其中身正是人体的一个基本状态。

 身正,就能保持脊柱、腰椎、胸椎等骨骼处于中正不偏的状态,从而使人体的肌肉骨骼达到平衡状态;体松、心静,则肌肉不紧张,气血畅通无阻。

 现在人好多都有这样的现象,长期的精神压抑,导致最终的结果是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通过练习太极拳对这些病症都有改善。

 人体的许多病变,如椎间盘突出,都是由于脊柱弯曲,压迫神经、肌肉,造成循环不畅而产生的。太极拳要求虚领顶劲、立身中正、精神放松,使人体处于正常的生理状态,这样就能保持人体生理机能的健康。

 再有,人体在运动中,运动神经兴奋,就能抑制病灶神经,长久地锻炼,就能健身祛病。

 总之,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健康的身体会形成良好的心态,而良好的心态也会促进身体的健康。太极拳性命双修,就是既锻炼身体,又调整心态,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健康长寿。

 太极拳成立的目的就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长寿从我国古代一直延传至今都是人们的梦想,太极拳能帮助你长寿。

 习练太极拳的养生功效

 1、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灵敏性,练拳时首先是大脑皮层休息,然后将全身器官任务交给中枢神经,加强了神经系统的灵敏性。

 2、畅通经络、血管、淋巴及循环系统因练太极拳的时间不会太短,故能像一般的带氧运动一样,能使血气运行顺畅。练了若干时间,会察觉有指尖麻软发痹、关节微响、针刺、腹鸣等感觉。根据中国医学理论认为这是经络畅通的反应。

 透过搂拗屈膝绞转等运动,动脉血管得到适量挤压及放松,能使血液加速运行,增加氧气的供应,也促进了淋巴系统的新陈代谢,加强了个人的抵抗力。

 3、改善柔韧度、肌力等韧性,重心交替变化,使各肌肉的肌力等得以提高,改善各关节的柔韧度。

 4、提高心肺功能练太极拳我们要保持呼吸自然沉实,透过深、长、细、缓、匀的腹式呼吸方法,增加胸腔的容气量及递增了吸氧呼碳的次数,确保气体能充分交换,相对地提高了各器官的获氧量。

 又因练太极拳时间较长(连打四次廿四式太极拳约需时廿多分钟),此等带氧性活动能训练及提高心肺功能。

 5、治疗慢性消化管道疾病因练拳时各关节、肌肉、骨骼会相互牵引、绞缠、挤压和舒张,内脏又因腹式呼吸(腹实胸实)而产生自我的作用。

 加上横膈膜的上下升降幅度增大,对肠的蠕动有正面的刺激作用;而练拳时的舌顶上颚,唇齿轻闭能增加唾液的分泌,提高了消化功能。

 打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1、打太极拳要衣着宽松

 练太极切记上衣和裤子不宜穿得过紧,裤带也要扣得宽紧适度;鞋子要穿得舒适,不宜穿太紧或太宽松的鞋子。

 2、选择好锻炼场所

 春、夏、秋最好在庭院、走廊、公园、树林、河边、空场等空气清新和安静的场所。在户外习练太极拳时,要避免在过堂风、大风、雾雨、烟尘中进行。

 选择好的场地,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入静,能全神贯注练习起来,提高太极境界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修为。

?